-
--熱烈祝賀我會聯(lián)辦的科普活動被中國科協(xié)評為--優(yōu)秀科普活動
12月21日,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對2020年全國科普日有關組織單位和活動予以表揚的通知》(科協(xié)辦函普字【2020】158號),江蘇省機械工程學會、南京工程學會和江蘇省學會服務中心聯(lián)辦的“2020年全國科普日暨第一屆‘天印筑夢·科普智行’”活動,被評為優(yōu)秀科普活動。
第十五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會6月29日在哈爾濱舉行,100位科技工作者獲第十五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南京途牛科技有限公司于敦德、水利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王小軍、南京工業(yè)大學王志榮、江南大學匡華、中國藥科大學齊煉文、中國礦業(yè)大學秦波濤、昆山維信諾科技有限公司高裕弟7名江蘇青年才俊脫穎而出,獲此殊榮。
圖為部分獲獎者合影
中國青年科技獎是在錢學森、朱光亞等老一輩科學家提議下于1987年設立的,每兩年評選一屆,每屆表彰不超過100個名額,為促進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在近1500位獲獎者中已有60位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82位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很多獲獎者在科技、教育等領域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當從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永坦老師手上接過獲獎證書時,我非常激動,深受鼓舞!”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王小軍表示,研創(chuàng)新首先要“堅守初心”,即聚焦一個問題,堅定一個方向。“劉院士一輩子堅持自主研發(fā)新體制雷達,帶出一支“雷達鐵軍”,成為對海探測新體制雷達理論和技術奠基人、引領者。”
江南大學教授匡華的科研、教學都是圍繞食品安全與快速檢測來展開的。“我們團隊目前已建立了涵蓋13類風險物質、國內外種類最為齊全的食品安全用單克隆抗體庫,尤其是在重金屬、農藥、非法添加物的快速檢測方面取得了突破,我們研制的快速檢測試紙條和試劑被多家外國公司采購并投入應用。”她說,目前是青年學者投身科研的黃金時代,國家經濟增長動力強、科技投入大,重視科技創(chuàng)新和成果轉化,采取多項措施解決好產業(yè)發(fā)展“卡脖子”問題,鼓勵科研工作者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我們這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非常幸運,生逢其時,科技大有可為。”
中國礦業(yè)大學教授秦波濤則一直戰(zhàn)斗在煤礦火災防治第一線,和一般科研人員“蹲”實驗室不同,他的科研工作扎根在了祖國礦區(qū)。他說,當前,國家對青年科技工作者前所未有的關心和重視,“我們一定要攻艱克難,掌握學科前沿、勇攀科技高峰,勇于擔當,努力攻克‘卡脖子’難題。青年科技工作者也一定要發(fā)揚老一輩科學家的愛國精神,要有家國情懷,要講奮斗、講奉獻。”
在這次頒獎會上,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介紹,1986年發(fā)現(xiàn)的酮酸鹽是如何產生的呢?他有一個習慣,就是每天看一遍超導的元素周期表,思考再思考,就有了這個想法。“結合我的科研經歷,我想科研創(chuàng)新還要充分結合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王小軍介紹,他所從事的研究工作主要針對涉及國計民生的水安全保障方面。為了做到科技創(chuàng)新與服務社會相結合,他經常到化工、電力、鋼鐵、造紙等企業(yè)一線去調研,發(fā)現(xiàn)和解決企業(yè)水資源利用中的現(xiàn)實問題。“只有不忘初心,緊密圍繞國家戰(zhàn)略需求,服務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我們的研究才有價值。”
沉下去做科研,是他們這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選擇。“青年科研工作者容易受外界比較浮躁的社會影響,要能靜下心來,甘于坐冷板凳。”秦波濤說,科研是一個長期探索的過程,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去鉆研和研究,可能還面臨失敗,但定好目標后一定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目前,還缺乏寬容失敗的環(huán)境,很多時候可能有一些短視行為。”他們也期待更多的支持。匡華坦言,目前無論在硬件還是軟件方面,都對青年科研工作者有了很大支持,但是在科技成果的落地和轉化方面,科技成果轉化這最后一公里走得還不夠通暢,“僅靠科研人員自己出去對接,信息有限,可能需要有一個務實、長效的科技轉化接洽和服務機構來指導和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