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烈祝賀我會聯辦的科普活動被中國科協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12月21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辦公廳印發《關于對2020年全國科普日有關組織單位和活動予以表揚的通知》(科協辦函普字【2020】158號),江蘇省機械工程學會、南京工程學會和江蘇省學會服務中心聯辦的“2020年全國科普日暨第一屆‘天印筑夢·科普智行’”活動,被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推進體制改革、打造創新梯隊——
既有“高原”,也筑“高峰”
江蘇抓住“先進制造業集群”這一關鍵詞,破解“有高原、缺高峰”狀況。省科技廳廳長王秦表示,江蘇實施新的行動方案,聚焦重點培育的1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強化創新成果與產業發展的緊密對接。
作為“改革先鋒”,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勇闖新路、創造經驗。王秦介紹,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面向全球新聘32位項目經理,新建6家專業研究所,衍生孵化企業97家、轉化科技成果500余項,并開全國先河,在世界工業與技術研究組織協會設立秘書處。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推出“江蘇科創板”,去年促成技術交易1500多項,帶動全省技術合同登記成交額首破千億元。
去年,江蘇新認定高新企業超過8000家,總數超過1.8萬家,這支創新“主力軍”為全省科技成果轉化擂鼓吹角,奮力開拓。“打造創新梯隊,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王秦介紹,江蘇推動行業龍頭企業建立重點實驗室,江蘇國家級企業研發機構達145家,保持全國前列。此外,與中科院、清華、北大等簽訂戰略合作,以中科院合作項目為例,去年新增收入1300億元。
形成合力,突破關鍵技術——
各地積極營造“創新生態”
推動產業、技術、人才的匯聚,創新生態至關重要。去年,各地科技部門、高校院所立足區域、資源特點,為江蘇創新積蓄磅礴動能。
“在長三角城市群科技創新驅動力城市排名中,南京綜合得分位列第二。”南京市科技局局長洪禮來說,去年南京高起點謀劃頂層設計,亮出創新名城建設的“時間表”“路線圖”,明確到2020年,創新核心指標進入全國前列。南京去年新增2.4萬家科技型企業,增長17%。“既有參天大樹,也有小樹小草;既有巨無霸,也有螞蟻雄兵。”洪禮來表示,南京對撐起一片“科創企業森林”充滿信心。為打造高新產業發展“增長極”,南京去年將全市80多個創新載體整合為15個高新園區,瞄準重點,集中發力。
去年全年技術產權合同登記額11億元,這是淮安交出的科技轉化亮眼“成績單”。淮安市科技局局長孫志標提到,淮安把科技創新和精準扶貧相結合,從高校院所、龍頭企業中選聘13位科技特派員,帶動13個經濟薄弱村100名農戶脫貧,促進科技支農強農富農。
大院大所與地方“結對”,建立專業化研究所,為突破瓶頸技術、帶動區域創新發展“加足馬力”。“去年全年科研收入實現1億元,建成14個研發團隊,承擔國家省市縱向項目28項,橫向合同科研216項,其中過半數項目服務江蘇企業。”中科院院士、省產研院數字制造裝備與技術研究所所長丁漢介紹,華中科技大學與無錫惠山區共建研究院,取得集成創新高端制造關鍵技術、數字制造核心工業等一大批技術成果,飛機“大葉片”“小葉片”復雜曲面數字制造技術花開兩朵,關鍵技術、環節擺脫國外依賴。
瞄準優勢領域,打造矩陣——
加快實施“一業一策”謀創新
原始創新、關鍵技術、對接國家重大項目……這些成為今年全省科技工作“計劃表”中的高頻詞。江蘇要打好產業核心技術攻關的攻堅仗,包括啟動前沿引領技術研究專項,集中突破引領性、原創性、標志性的重大成果。江蘇還將加大產業前瞻與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對接國家重大項目,人工智能、未來網絡、石墨烯、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疫苗等均被列入“100個攻關項目”行動表。
落腳在產業,科技創新才能“擲地有聲”。今年,江蘇將建設先進材料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生物醫藥創新資源協同運營中心以及籌建半導體產業技術創新中心,探索開展新型產業技術集成創新試點。以新材料、生物醫藥、半導體3個前瞻優勢領域作為試點,采取“一業一策”的支持方式,構建新型產業研發創新組織模式。
今年,江蘇還將建設“省科技資源統籌服務中心”。其中,大數據與展示中心、開放實驗室將推動科學數據交匯和開放,培育特色服務業務,面向產業提供智能化、定制化服務。
“科技創新完全依賴引進消化吸收是不可持續的,必須下自己的‘先手棋’。”王秦表示,江蘇將加快推進從跟蹤型、模仿型研究向前瞻型、引領型研究轉變。下一步科技創新,既要找準“方向領域”,也要厘清“不同層級”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