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烈祝賀我會聯辦的科普活動被中國科協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12月21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辦公廳印發《關于對2020年全國科普日有關組織單位和活動予以表揚的通知》(科協辦函普字【2020】158號),江蘇省機械工程學會、南京工程學會和江蘇省學會服務中心聯辦的“2020年全國科普日暨第一屆‘天印筑夢·科普智行’”活動,被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萬千期盼中,一年一度的內燃機可靠性技術國際研討會終于如約而至。
中國科學院院士來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來了,美國工程院院士通過網絡也來了……企業高層、專家教授、莘莘學子從四面八方奔赴濟南,齊聚濟南,參與到這場內燃機界最高水平的學術研討會中。他們帶來了滿腔熱情,帶來了真知灼見,帶來了熱切期盼,并期望從高規格的研討會上得到些什么,帶走些什么。
今年是特殊的一年。
疫情肆虐,打亂了內燃機可靠性技術國際研討會的既定安排。但作為主辦方,內燃機可靠性國家重點實驗室上上下下,在相關政府、行業協會、創新聯盟等的支持下,排除萬難,最終奉獻出一個與眾不同的大會。
它的不同在于:
原先,全球專家飛赴中國,坐而論道;現在,專家們熱情依舊,只是換了“線下+線上”的新形式;
原先,會期一天,滿滿當當;但在強大的影響力下,越來越多的大牌專家希望借助平臺發出聲音,分享成果心得;現在,會期由一天擴展到兩天,主會場之外設立多處分會場,分論壇。在此之外,一篇篇高水平的論文顯示出專家學者們的積極性與活躍度……
對全球內燃機行業的專家們來說,這場高水平的國際研討會代表了趨向和潮流,只有參與其中,才會瞄得準、看得深、望得遠。
在客戶滿意和質量成本的雙重推動下,中國機械制造業產品的可靠性與壽命不斷提升,但與國外一流企業仍有差距。以國產發動機現狀為例,B10大修壽命基本上接近了世界一流水平,但是國產產品卻存在“大病不犯、小病不斷”的問題。發動機的“三漏”問題、輪系問題、空壓機問題等“小毛病”不斷,雖然都不是致命故障,卻極大影響了整車/整機的出勤率和客戶體驗,大多數國產發動機品牌也因此很難被列入世界一流品牌之列。
究其原因,中國內燃機學會副理事長、內燃機可靠性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譚旭光總結為兩點:缺乏系統的可靠性工程思路;全供應鏈的可靠性管控乏力。
冠之以“內燃機可靠性技術”的國際研討會連開九屆,意義便在于此。
“我們這個研討會偏向于技術的、專業的,主要專注可靠性,應該說這些年在內燃機可行性方面對整個行業帶動作用比較明顯。”濰柴相關技術負責人說。
一方面,他所在的內燃機可靠性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為國家唯一的企業內燃機可靠性國家重點實驗室,也是國家重點試驗室的唯一研究可靠性的實驗室,始終在針對行業需求,瞄準痛點發力,并斬獲了豐碩成果。比如,2003年,B10發動機壽命僅為50萬公里,之后可靠性持續攀升。2016年初,濰柴率先推出了B10壽命高達180萬公里的柴油機。
如今,“感覺中國產品可靠性要差一些”的舊有印象早已被濰柴發動機“可靠 耐用”所取代。例證之一便是后者在海外特別是在美國市場的表現,其可靠性比當地產品要有明顯優勢。
另一方面,基于內燃機可靠性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公益性定位,濰柴動力早早地設立開放性課題。他們每年都有15個以上的開放課題,近五年甚至資助了近兩千萬,來支持相關的專家、企業,支持他們做可靠性工作研究。
此次研討會上涌現出的眾多高水平論文和研究,都是上述開放性課題的成果。
人們說,從瀕臨破產到成2200億跨國集團,譚旭光用20年締造國企濰柴逆勢騰飛的奇跡。尋根究底,開放性是其成長的法寶之一。如今,譚旭光希望用開放性成就整個行業,體現出一個國企領導人的視野與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