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機械工業發電設備中心近日發布的《2020年上半年我國發電設備行業發展情況及形勢展望》(以下簡稱《展望》)顯示,上半年全國發電設備生產完成4754.62萬千瓦(按發電機計),同比增長18.9%。其中,水電機組1009.24萬千瓦,同比增長153.7%;火電機組2348.85萬千瓦,同比下降5.7%;風電機組1336.53萬千瓦,同比增長71.3%;核電機組60萬千瓦,同比下降81.8%。
《展望》指出,近年來,清潔能源發電設備比重穩步提高。火電設備產量在發電設備中所占比重由2016年的73.2%降至2020上半年的49.4%。水電、風電設備產量比重分別由2016年的7.6%和16.3%增至今年上半年的21.2%和28.1%。核電設備產量比重近幾年在1.3%到5.3%之間變動。
據了解,上半年發電設備主機企業工業總產值完成558.4億元,同比增長15.6%。其中哈爾濱電氣、東方電氣、上海電氣三大集團發電設備板塊共完成工業總產值350.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4.7%,營業收入、利潤較去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增長。上半年發電設備主機企業出口交貨值完成47.9億元,同比下降8.5%。
上半年,水電頭部設備企業因有大型水電項目支撐,生產經營情況相對良好,但大部分中小水電企業經營指標出現不同程度下降。火電設備企業經歷近幾年“去產能”政策的調整后,整體經營情況已經趨于平穩,并通過老舊機組改造尋求業績增量。風電“搶裝潮”激發市場需求,加速產業鏈訂單釋放,多數風電設備企業上半年業績增長。核電設備企業由于在手訂單明顯減少,30%-40%產能放空,加之疫情影響,企業資金鏈緊張,生產經營壓力巨大。
海外市場方面,《展望》顯示,上半年全國出口發電機組437.22萬千瓦,同比增長6.2%,占發電設備產量的9.2%。其中水電機組68.72萬千瓦,火電機組326萬千瓦,風電機組42.5萬千瓦,主要出口地區為東南亞、中亞和非洲。
《展望》還指出了現階段電力設備行業主要面臨的挑戰:電設備國產化、自主化水平較低,電力業主指定要求進口發電設備部分原材料或零部件,導致國內研制成功的供應商始終沒有市場;疫情影響導致發電設備零部件、原材料不同程度延期交付,進而影響發電產品生產交付;對應項目、訂貨量減少時,中小企業會選擇縮小經營范圍或直接退出市場,給發電設備產業鏈、供應鏈帶來新的困難;疫情導致海外項目現場施工能力下降,設備供應及運輸難度加大,建設進度普遍拖期,造成物資積壓和資金回籠困難;目前核電新核準項目數量滿足不了國內核電設備制造企業產能需求。風電行業搶裝帶來短期需求激增,造成生產制造、外購材料、部件均出現問題,但搶裝過后市場需求相對減少,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又將面臨產能放空。
針對上述挑戰,《展望》建議,國家層面應制定政策,對具備國產化條件的設備、部件、材料,全力推進國產替代進口。正在執行的項目如果采取國產替代進口的措施,相關的合同規定、事后審計等予以解釋;正在進行前期策劃的項目,在核準時應當提出重要部件、材料國產化的要求。此外,應在國產化研發攻關、物流便利、企業稅收和融資成本方面,以及核電和風電產業給予相關政策支持,如及時出臺核電行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保持核電建設有序平穩發展,穩定核電產業鏈相關企業市場預期;適當延長風電建設并網時限,加快制定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避免出現因補貼取消引發制造業生態環境惡化、設備產品質量隱患、棄風限電問題反彈、行業發展波動大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