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烈祝賀我會聯辦的科普活動被中國科協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12月21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辦公廳印發《關于對2020年全國科普日有關組織單位和活動予以表揚的通知》(科協辦函普字【2020】158號),江蘇省機械工程學會、南京工程學會和江蘇省學會服務中心聯辦的“2020年全國科普日暨第一屆‘天印筑夢·科普智行’”活動,被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大力培養集聚高素質青年人才
青年是一種正在不斷成長、不斷上升的力量。對一個地區而言,能否取得未來發展的制高點,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能否建立一支潛力巨大、能力過硬的青年人才大軍。近日,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青年人才培養集聚專項行動的意見》,瞄準科研人才、產業人才、行業人才、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聚焦青年人才的引進、培育、使用、服務等重點環節,提出了針對性強、惠及面廣、含金量高的政策舉措,充分彰顯了江蘇對青年人才的高度重視、對長遠發展的戰略布局。
優秀青年人才,并非“與生俱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需要審時度勢、與時俱進,拿出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江蘇歷來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在全國率先實施“333工程”“雙創計劃”等重大工程項目,培養集聚了一批又一批高層次人才。當前,中美貿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對國際國內人才發展帶來深刻影響,無論是全面落實“六穩”“六保”任務,還是推動“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再出發,都迫切需要加快培養集聚一支人才生力軍和青年突擊隊。察勢者智,馭勢者贏。及時制定出臺青年人才培養集聚意見,是因時之舉、長遠之策,對推動全省人才工作再延伸、再布局、再出發具有重大意義。
人才引進、培育和使用有一定的規律,遵循規律才能事半功倍。青年人才成長有其特性,有的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短板,有時還難免會走彎路、犯錯誤。因此,培養集聚青年人才更需要多一些關心、耐心和信心,多一些“風物長宜放眼量”的遠見,多做一些“搭梯架橋”的工作。《意見》中明確提出,以發展眼光和開闊心胸看待青年人才成長,就是一種面向未來、實事求是的人才觀念。開展青年人才培養集聚專項行動,一定要用更寬廣的視角看待青年人才,不僅看到他們眼下的成就,更要創造寬松的社會環境,激發他們蓬勃的創造活力。
“人材者,求之則愈出,置之則愈匱。”從我省發展的實際來看,目前青年人才培養仍存在一些亟待克服的體制機制問題。如何破除成長的門檻和藩籬,是青年人才培養和集聚面臨的關鍵問題。圍繞青年人才來蘇的難點、痛處,《意見》制定了一系列改革舉措,有力度也有溫度。要優化評價機制,堅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把各行各業優秀的青年人才選出來、引進來、用起來。要提供廣闊舞臺,用當其時、用當其位、用其所長,充分調動青年人才的主動性創造性。要落實關愛舉措,幫助青年人才解決后顧之憂,為其社保、創業、成果轉化提供保障。
地薄者大木不產,水淺者大魚不游。構建良好的人才生態環境,為青年才俊“搭梯架橋”,不僅是黨委、政府的責任,也是全社會的應盡之責。各級組織部門要加強統籌協調,注重部門協作,及時分類部署,形成各個部門齊抓共管、深入推動的合力。各用人單位要打破論資排輩的陳舊觀念,主動開展青年人才培養工作,讓更多青年人才嶄露頭角。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等新聞媒體,要加大對《意見》的深度宣傳和政策解讀,形成全社會關心關注青年人才、重視青年人才工作的濃厚氛圍,讓青年人才近悅遠來成為江蘇的鮮明標識,助力江蘇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