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烈祝賀我會聯辦的科普活動被中國科協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12月21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辦公廳印發《關于對2020年全國科普日有關組織單位和活動予以表揚的通知》(科協辦函普字【2020】158號),江蘇省機械工程學會、南京工程學會和江蘇省學會服務中心聯辦的“2020年全國科普日暨第一屆‘天印筑夢·科普智行’”活動,被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所謂制造強,需要裝備強,裝備強需要機床強。我國是當之無愧的制造業大國,并且在邁向高端制造的路上曲折前行。關于工業制造有人曾調侃說,在國內只要是高端制造,恐怕只有廠房是“MadeinChina”。
我們沒有自己的裝備嗎?顯然不是!早在建國初期,在蘇聯支持下,我們就誕生了機床“十八羅漢”廠,并做出了不少東西,也有很多攻關成果。對外開放后,這些體制內的機床產品卻得不到市場認可,甚至自己人也不愿意用。那么,“社會主義的機床”到底差在哪里?
高開低走的發展
說起來,國內機床的發展,可以用“高開低走”來形容。建國后轟轟烈烈的工業化進程中誕生“十八羅漢”。從時間軸來看,我們要領先韓國、和對岸的臺灣。自2002年開始,我國連續17年成為世界機床第一消費國和進口國,到2009年成了世界第一生產大國。有5000多家機床工具企業,行業總產值約8000多億元,從業人數達60多萬。然而曾是世界第一產量的沈陽機床,最終也沒有逃過破產重組的命運。
在智能制造喊得很火的今天,數字化技術是制造業發展的熱點。然而,業內人士介紹,我國機床的數字化探索,早在上世紀80年代已經開始。1984年北京機床研究所開發出柔性加工單元,1985年研發出柔性生產線,1991年實現完全國產化車間。最后,因當時人工成本便宜,技術上未能真正突破,導致沒有形成產業。
我國在很早之前,就建立起來的機床產業體系,背靠著全球最大需求的市場而經風光一時。直到制造業智能化升級的今天,國內的機床產業呈現出中低端產能過剩,高端高精密機床大量依靠進口局面。這一手好牌偏偏被打爛,不免令人嘆息。
核心原因:可靠性與高精穩定性不足
總體看來,我國機床產業的發展現狀是產業布局不合理,關鍵功能部件缺失,高端機床技術與海外差距大。從某種意義上說,對照工業4.0的標準,我國機床水平仍處于2.0階段。中檔的數控機床處于發展階段,而網絡化和數字化剛剛起步,距離4.0有著較大的差距。國內或許有比較好的裝備,但是很難真正應用到產線里面。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可靠性跟精度穩定性達不到要求。
為什么可靠性和精度穩定性不達標?一方面,國外對我們的技術封鎖。主要表現在高檔的數控系統上,數控系統是智能制造的核心之一,也是關系到國方安全、產業安全、經濟安全的技術。在機床領域,數控技術是“大腦”,是機床走向高端化的關鍵;另一方面,我們缺乏滿足用戶工藝要求和整體解決方案的能力,以及關鍵的功能部件還沒辦法自主生產。
如上,是國產機床與海外機床技術差距的部分原因,也是核心問題。
根本原因:敗給了市場
曾經風光一時,成為國家機床支柱的“十八羅漢”,已經有數家破產。不得不承認,我們在市場上“玩壞了”。改革開放前,國內的機床的確有“家底”,開放后也進行各種探索,包括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等。不過,當外資的機床進入國內市場后,國產機床節節敗退。先不說德國、日本等國家的高端產品,就連在韓國、臺灣地區的機床面前,也失去了競爭力。究竟為何?
業內人士透露,國產機床敗給市場,有體制的缺陷,也有人本身思維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沒有站在終端用戶的角度做研發。國內大型機床廠,大都是體制內的單位,并且許多技術工程師,也是從體制內出來。缺乏市場概念,是機床行業走向下坡的重要因素。
在體制內工程師的技術研發,往往是對上級領導負責,而非市場和用戶。工程師自己畫個圖紙,造出個產品,滿足了鑒定的指標就交差完事,到最后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產品的核心價值在哪里。
市場觀念缺乏不僅是體制內企業的問題,就連民營企業也帶著這種毛病。一位從事半導體封裝工程師,在韓國企業工作十多年后,后來輾轉幾家國內企業,最后又去了外企。他說:“對比外企,國內民營企業是“人治組織”而非法治。恰巧員工也有偶像崇拜的思維,上級說什么就執行什么,缺乏對事實與市場的判斷。并且工作上有過多的行政手續,寫PPT報告和開會,就占用大量時間”。
回到機床的問題,終端用戶采購設備的目的,是提高效率賺錢。缺乏市場信息,不了解客戶具體需求造出來的機床,客戶肯定不認賬。為什么國內機床產能過剩,廠商有的破產重組,有的苦苦撐著,很大的緣由是市場觀念的差距。因為這個差距,使得國內機床在市場上被“吊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