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烈祝賀我會聯辦的科普活動被中國科協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12月21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辦公廳印發《關于對2020年全國科普日有關組織單位和活動予以表揚的通知》(科協辦函普字【2020】158號),江蘇省機械工程學會、南京工程學會和江蘇省學會服務中心聯辦的“2020年全國科普日暨第一屆‘天印筑夢·科普智行’”活動,被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近年來,知識產權人才培養話題一直備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當前,在《知識產權人才“十三五”規劃》等政策文件的推動下,知識產權方面的人才培養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為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撐。同時,也應當看到,當前高校對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仍然與市場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知識產權人才供給量不足,人才與市場需求的能力匹配度也不高,國內培養的知識產權專業主要依托法學院、生源知識結構偏文科,專利等技術類知識產權人才匱乏,大量人才缺口主要是通過技術研發人員轉崗來解決等諸多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知識產權事業的發展步伐。所以,整體上講,高校對于專利等技術類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與社會市場需求存在的較大差異,亟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解決人才數量不對等、職業能力不匹配等突出問題。
知識產權雖然是一門跨多領域的交叉學科,但當前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并不是“全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大部分高校的知識產權專業課程體系設置處于照搬法學培養模式或跨學科培養等傳統模式。同時,在創新科技迅猛發展的當下,社會對于智能化、數字化領域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增長,新文科、新工科的建設不斷引導和推動著知識產權人才教育教學的變革和發展,高新科技領域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有待研究。針對在新時代背景下出現的技術類知識產權人才培養難題,本文擬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可參考的對策與建議。
首先,準確把握“復合型”人才培養特點,實現課程設置的模塊化。為了解決技術類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難題,先要深入分析其作為復合型人才的特點,從而探索此特點下衍生出的跨學科教學模式具體方案。通過實證分析,找出重點需求技術類知識產權人才的行業類型,整合市場對知識產權人才的能力要求,明確新時代專利等技術類知識產權人才各項能力要求的程度和優先級,以此確保研究得出的人才培養的模式與路徑,能夠與實際情況緊密結合,切實解決最緊迫的問題。“一帶一路”共同倡議背景下的知識產權人才強調的是綜合素質,而非僅停留在法律素養層面。高校有必要對知識產權人才做進一步細化分類,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跨學科培養。就專利等技術類知識產權人才而言,其能力要求方面常會與理工科知識有較強的關聯性,學科綜合要求人才培養的方法不應局限在單一學科的體系之下,而是跨學科交融,更側重加強新工科、新文科的交叉融合。同時,高校應當打破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傳統模式,突出課程設置的模塊化,探索公共基礎課程模塊、法學專業模塊、知識產權專業模塊與理工科專業模塊相結合的層次化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復合型知識產權人才,特別是社會急需的專利等技術類知識產權人才。另外,在人才培養上要增加學習的維度,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在課程形式上,基于綜合能力的提升,設置理論知識模塊、專業技能模塊和實務操作模塊,從而使學生從理論知識層面和實務知識層面充分且全面地掌握核心知識點。高校也要在注重法學和理工科知識銜接與體系結合的同時,進一步考慮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學時內合理規劃教學方案,從而真正實現跨學科能力培養。
其次,深刻理解“應用型”人才培養內涵,實現教學內容的實務化。當前的課程偏理論化,實踐課程有待進一步夯實,諸如涉及專利等技術類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專利檢索、專利撰寫課程的設置仍然缺乏實務性課程教學的考量。實際上,針對社會需求最大的專利等技術類知識產權人才教育,需要加強檢索分析、專利撰寫、知識產權訴訟等實務內容,加強知識產權管理與運營的課程建設,以確保課程的理論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實踐和應用能力。明確應用型人才定位,打造理論與實務并重的教育教學模式,合理化課程設置,加大實踐教學內容比重,引入多元化專業教育渠道,最大化整合利用校內外資源。因此,高校可以與其他單位共建實習基地,開展深度培養合作,聘請法院系統、知識產權政府主管部門、專業機構和企業界的實務專家進學校講座和進課堂授課,聯合舉辦學術和實務論壇等等。高校要走好教育教學體系向實務化轉型的道路,關鍵是要進一步明確搭建多元化實踐平臺的思路和方案,以及理順研究型老師和實務專家的關系。
再次,切實回應新時代人才培養需求,實現培養路徑的多元化。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并實施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表明人工智能已成為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戰略部署的重要內容?!叭斯ぶ悄?教育”在高等教育的應用案例將隨著時代發展,變得愈發廣泛和深入。由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教和學的過程會有很多的變化,科學研究以及知識產生的過程也會產生變化。技術類知識產權人才是與創新技術緊密關聯的復合型法律人才,“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會使得知識產權的學科建設和教育教學,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面臨著重組和更新的機遇,傳統知識產權學科的發展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因此,高校應當積極主動地對“新技術知識產權保護”最前沿理論和實務研究進行探索,進一步從知識產權制度和高新技術層面助推產、學、研深度融合,為提升高??萍汲晒a出、成果的知識產權有效保護,以及科技成果的后續深度產業化提供技術支持和智力保障。一方面,高校要為技術類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打上鮮明的時代烙印,探索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將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創新成果融入課堂,構建信息化、智能化的人才培養環境。打造線上線下雙平臺教學模式,切實發揮遠程教育的跨地域性優勢以及網絡資源獲取的便利性特點。另一方面,高校要從學生的角度思考“有營養、易吸收”的培養模式和路徑。全面衡量網絡教學與實體教學的利弊,高效利用創新科技手段完善教學方式,最大限度地規避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推動知識產權人才培養顛覆性變革和創新的同時可能帶來的不良影響。
綜上所述,技術類知識產權人才是服務和推動國民經濟創新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創新科技成果保護和轉化的重要供給側,也是新時代知識產權人才中空缺最大、培養難度最高的人才類型。面對技術類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問題,既不能脫離市場對復合型和應用型人才提出的要求,也不能逃避新時代背景下創新科技帶來的挑戰。只有注重多學科的知識銜接和體系結合,合理化理論與實踐的教育教學比重,引入多元化專業教育的社會資源,構建信息化、智能化的人才培養環境,才能使得技術類知識產權人才培養能夠與時俱進,為推動國家知識產權事業發展和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貢獻力量。